千年伟人马克思的壮丽人生

千年伟人马克思的壮丽人生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8年5月5日“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为期三个月,分为三个主题,位于三个展厅,今天邀大家走近第一展厅——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壮丽人生。

也许你觉得马克思距离你很远,但是当你走进这个展厅,你会发现,他也是一位有血有肉、鲜活的人,他有欢乐,也有忧愁,有家庭,也有知己,他十分勤奋,他同情弱者,他以自己的智慧散发光芒……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市,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

1844年2月创办《德法年鉴》,在该杂志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的转变。

1844年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哲学、经济学和未来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卡尔•马克思出生在德国古城特里尔市。特里尔市所在的莱茵地区,因受法国大革命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思想广为传播。图为马克思的出生地点——特里尔市布吕肯巷664号。

1841年4月15日,耶拿大学授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当时马克思还不到23岁。图为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证书。

《德法年鉴》是在巴黎出版的德文刊物,主编是马克思和卢格,仅在1844年2月出版过第一期创刊号(目前存世极少),其中载有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图为《德法年鉴》创刊号。

1844年8月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巴黎会见,合著《神圣家族》,从此并肩战斗终生,结下了伟大的友谊。

1845年—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1847年与恩格斯一起帮助正义者同盟改组为者同盟,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并受委托起草党纲,即1848年2月发表的《宣言》。《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启了国际运动的新纪元。

为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马克思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写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

1851年起,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等报刊撰稿,分析评述各种重大国际问题,并阐述了中华民族必将迎来光明前途的深刻见解。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期间着手合著《神圣家族》,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初步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重要思想,指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产而不是自我意识,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列宁认为这部著作“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图为发表在《从最新的德国哲学看什么是圣经》上的《神圣家族》1850年法文第一版。

《向最忠诚的朋友报捷——资本论第一卷完成》,何孔德,油画,79厘米×69厘米

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并创作划时代巨著《资本论》。

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晚年继续创作《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

马克思逝世后,《资本论》第二、三卷经恩格斯整理编辑,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科学阐明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部著作还包含着涉及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生态问题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于1872年2月至3月间致《资本论》法文版译者约瑟夫•鲁瓦的信,内容谈及翻译及出版事宜。

马克思赠给约翰•格奥尔格•埃卡留斯的《资本论》德文第一卷第一版,上有马克思的亲笔签名。

1864年9月28日,国际工人协会(后通称第一国际)在伦敦宣告成立。马克思是国际工人协会的灵魂和实际领袖,起草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协会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人民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马克思热情支持巴黎人民的正义行动,并受国际总委员会的委托起草了《法兰西内战》。这部著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文献。

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关于普法战争的第一篇宣言(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巴黎公社失败两天后,即5月30日,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的会议上宣读了他撰写的总委员会宣言《法兰西内战》。这部著作科学地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图为《法兰西内战》1871年俄文版。(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马克思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饱受多种疾病的困扰,但仍以惊人的毅力投身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积极指导欧美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撰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支持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批判德国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倾向。

他帮助法国工人党制定纲领,继续从事《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创作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密切关注俄国和东方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此,马克思详细研究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和现状,深入分析东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特征,并对俄国革命的发展前景作了科学预测。在这一时期,他广泛研读了世界史和人类史著作,热情关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写下了大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笔记。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马克思《我的藏书中的俄国书籍》列出了150多本论述俄国1861年改革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情况的俄国书籍。手稿大部分用俄文写成,此外还使用了德文、英文和法文。图为马克思1881年至1882年写的《我的藏书中的俄国书籍》手稿。

列宁于1918年10月21日致尼古拉•彼得洛维奇•哥尔布诺夫的信,要求从速为科学技术局提出关于无线电实验室问题的结论性意见。

马克思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不仅有科学的理论,而且有崇高的风范。他从青年开始,毅然舍弃舒适安定的生活,选择充满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面对反动势力驱逐、生活贫困、疾病缠身和家庭不幸,他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蓬勃的勇气,矢志不渝地为坚持真理而斗争。他的高尚品格和广阔胸襟使一代又一代追求真理的人们深受启迪、备受鼓舞、砥砺奋进。

燕妮于1864年8月1日致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的信,信中表达了对家人的关爱和思念。(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

留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