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我们掠过的名著译名原文隐藏着如此多象征隐喻|此刻夜读

那些被我们掠过的名著译名原文隐藏着如此多象征隐喻|此刻夜读

对于创作者,文学是一种职业,他的教育背景、阅读体验和人生经历都会影响他的写作。对于研究者,文学是一种专业,涉及他如何阐释和批评文学、编撰文学史、展开理论探索。 对于普通读者,文学是一种爱好,从对文学的阅读和欣赏中,看到与自己相同或不同的人,读到与自己经验相同或不同的事,到达自己不能到达的地方,得到比个人经历更加丰富的人生教益和感受。

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创意写作研究与教学的刁克利教授看来,他的《文学的世界》一书回应了上述三者为何与文学结缘的理由所在。这本书中,他通过情节、人物、主题、视角、风格、象征、背景等维度,深入解读二十余部世界文学经典,带领读者进入文学的世界,挖掘大师们的写作密码,让写作有迹可循,让阅读有法可依。

今天夜读,带来一堂关于名著中象征手法的创意写作课,我们在过去是否注意到了《红楼梦》《红字》《简·爱》中的这些象征隐喻?

约定俗成的象征又叫传统象征,代代相传,是人类共同的经验和知识。传统象征的运用最为常见,大家也都耳熟能详。

有些象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对同样的象征物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仍以颜色为例,在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有两个选择:红与黑。红代表鲜血、流血、战争、军人帽子上的红缨,引申为军功、军队的荣誉,代表世俗的权力。本来,于连想跟着拿破仑的军队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自中世纪以来,西方修道院的僧侣着黑色袍子,所以选择黑意味着披上僧袍,追逐神圣的权力。这里的黑和黑暗没有关系。

东西方对红、白颜色的象征理解存在很大的分歧。中国人所谓红白事,红事是结婚,白事是丧葬,以颜色作为不同的象征,分得很清楚。中国人婚礼上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象征红红火火、热闹喜庆;而在葬礼上穿白色的衣服———披麻戴孝,孝布必须是白色的。相对地, 西方人觉得白色代表神圣、纯洁;在婚礼上,女方披上长长的白色婚纱,带着一颗纯洁的心海誓山盟。然而,随着时代变化,现在中国人结婚也穿白色婚纱,或者两种颜色的服装都穿一遍,中西合璧,既要喜庆,也要纯洁神圣,双重含义各取其好。

除了前面讲到的约定俗成的象征,还有一类象征是我们要关注的,也就是原创性的象征,即在具体作品中,作家对一个物象的不同寻常的表现。这类象征很多,动物、植物、背景、房子、人名、地名都可以用作象征。

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玫瑰花代表什么?玫瑰花本来是爱情的象征,那是在它娇艳欲滴的时候。但是,如果它枯萎了,还不把它扔掉,甚至放了几十年都不愿意扔,这代表什么?代表凋零的爱情吗?抑或是枯竭的生命?还是曾经珍视的一切?曾经固守的、 不愿意改变的过去?这就有些复杂了。艾米丽小姐住的那幢房子代表什么?陈旧?落伍?限制?封闭?孤独?死亡?爱情与婚姻的坟墓?这些理解都可以。

还有一种,即我们常见的物品和人名的象征。《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那块石头叫通灵宝玉。通灵宝玉是一块玉还是一个人?其实,那块玉就是那个人,那个人就是那块玉,人和玉不可分。玉在,人命在,人的灵气在;玉不在,人就糊涂混沌。玉和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玉也是一种象征。

我们前面讲过《红楼梦》里的人名寓意,开篇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是象征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意思,也就是说亦真亦假、亦真亦幻,真亦假来假亦真。作家说话为什么这么颠倒?这是因为他有他的苦衷,他有他想说又不能明说的事情、想讲又不能明讲的话、想指又 不能明指的人、想表白又不能明表白的心迹。这么多的矛盾、这么多的想法凑在一起,作家非常巧妙地把诸多心迹和意图都化入作品中的人名以及意象。仅仅是这部作品里的象征,就让人着迷,够写一本厚厚的书了。

英语文学中也有这样的人名象征。比如我们讨论过的霍桑的《红字》,作品中核心的象征就是红字A。这个符号的象征和作品主题密切相连,在不同情形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A是“通奸”(Adultery)的首写字母,女主人公海丝特被迫把它戴在胸前,作为一种耻辱的标志,代表对她的罪行的昭示和惩罚。海丝特遭到惩罚之后,一个人搬到村子外面去住,与村里人保持距离。此时,A字又可以理解为“孤独隔离,与世隔绝”(Alone,Alienation),反映了她的处境和生活状况。到后来,她用自己精湛的绣花手艺帮助别人,为人做针线活。她的乐于助人赢得了大家的欢迎,也改变了她的形象,红字成了她“能力、才干” (Able,Ability)的象征。通过自己的努力,她洗涤了自己的耻辱和罪过,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实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大家都感觉她像一个“天使”(Angel)。就这样,红字A从耻辱的象征,到暗示她的处境,到代表她的能力,再到象征她因为赎罪而升华为天使,很贴切地说明了作品的人物发展和主题演变。

红字A还有一个象征。从女主人公的个人角度来讲,对于一个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女人来说,不管别人怎么理解红字,无论是耻辱(Adultery)、与世隔绝(Alienation)、能力(Ability)、天使(Angel)等,她都无所谓。如果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在自己胸前戴一个东西,那么她肯定愿意戴一个和她的爱人相关的东西,这样可能让她感觉好受些。而她情人的名字恰好叫亚瑟·丁梅斯代尔(Arthur Dimmens-dale)。如果她把那个红字理解成自己爱人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那肯定是一种温馨美好的感觉。那样的话,自己就能心安理得地走自己的路,而不管别人把她戴的那个红字理解成什么意思。在一个女人看来,胸佩自己爱人的名字,让其日日夜夜伴随着自己,那么,所有的苦难都不再难以忍受。也许作家霍桑煞费苦心才给女主人公的情人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作为有心的读者,这样就算是领会了作家的良苦用心。当然,作家取这个名字也许是无意的,但只要这种演绎合理合度,我们对其象征意义的这种解释就完全可以成立。

再举一例。《简·爱》的女主人公是个相貌平平、性格坚强的人,她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这是她对自己的评价。她的名字简(Jane)在英语里表示朴素、坚贞,平常却不平庸。这很符合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小说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简·爱的人生经历:从一个孤儿,到读寄宿学校,然后当家庭教师,恋爱,在婚礼当天逃离,找到自己的亲戚,最后回来找自己的终身伴侣。她的经历中有五个重要阶段,分别和她当时居住的五个地名相连,而这些地名都有象征意义,很好地反映了简·爱的处境和作品的主题。

简·爱在小说开始寄住在舅舅家,是个寄人篱下的孤儿。这个地方叫“盖茨黑德”(Gateshead),由“门”(gate)和“前头”(head)组成,“前头”(head)预示着简·爱人生历程的开端,“门” (gate)则意味着她成长过程中必须穿过的关口。她在这里得到了舅舅的关爱,也受尽了舅母和她儿子的虐待。这是她人生的起点。门在前头,她必须穿过去,勇敢地向前走。

舅舅死后,她被送到了“罗沃德”(Lowood)寄宿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她遭遇了困顿饥饿的悲惨经历,也亲眼看到了好伙伴海伦的死去。这一段经历是她人生旅程中的一个“低点”(low),如在险象环生的“树林”(woods)。

在给了她人生有益教诲的坦普尔小姐离开学校嫁人之后,简也选择了离开学校,到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在那里,她与庄园主人罗彻斯特相爱。罗彻斯特向她求婚,并为她准备了庄严的婚礼。

可是,婚礼当天,有人出来作证:罗彻斯特尚有妻子在世,被他锁在了阁楼里,不见天日。简伤心离去。“桑菲尔德”(Thornfield)原意是“荆棘之地”(thorn field),象征着简如同戴着“荆棘王冠”(a crown of thorn)的基督一样牺牲了自己,而不是为自己的正直和诚实换得世俗的快乐和安慰。

离开庄园之后,简昏倒在荒野,得到了圣·约翰一家的救助。结果发现,圣·约翰原来就是简多年不见的表兄,这样,简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一笔遗产,成为女继承人。圣·约翰觉得简性格坚强,富有牺牲精神,是牧师天生的好伴侣,于是向简求婚,准备带她到印度传教。圣·约翰的两个妹妹黛安娜和玛丽都很喜欢简,简在这里找到了亲情的温暖。他们居住的 “沼泽居”(Marsh End),标志着她历程的“尽头”(end),因为这里提供给她一种真正的生活,同时这里也是“沼泽”(marsh)。简面临人生中最后一个大的考验。正是在这里,她考虑是否要牺牲自己的一半天性嫁给圣·约翰,帮助他完成上帝交给的使命。

正当简要进行选择的时候,她听到了一阵遥远而清晰的呼唤,似乎是罗彻斯特在呼唤她回到自己身边。她立刻告别圣·约翰一家,起身前往桑菲尔德庄园。她拿定主意要和罗彻斯特厮守一生。但她回去后,看到桑菲尔德庄园已经化为一片废墟,罗彻斯特双目失明,在大 火中为救妻子失去了一条胳膊。罗彻斯特的财产荡然无存,一个人搬进了一座森林小屋。这里就是简最后的落脚点“芬丁庄园”(Fern-dean),意思是密林深处一座孤零零的小屋(dean,溪谷),这是她和收回了狼牙(fern,羊齿,蕨类植物)的罗彻斯特享受真爱的唯一所在。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简·爱一生的五个地名都富有象征意义:“盖茨黑德”(Gateshead)、“罗沃德”(Lowood)、“桑菲尔德”(Thornfield)、“沼泽居”(Marsh End)和“芬丁庄园”(Fern-dean),精练地概括了简·爱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

原标题:《那些被我们掠过的名著译名,原文隐藏着如此多象征隐喻|此刻夜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留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