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狱后这个温州人50岁再创业如今的公司世界知名全国独大!
李方平,男,乐清人,中国国籍,1955年10月1日出生,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中央党校,任杭州市下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被授予“浙江省杰出民营企业家”、“先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新世纪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等称号。改革开放初,他主要从事低压电器经销,被称为温州“合同大王”1990年定居加拿大;1996年回国创建浙江嘉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一职,成功开发建设杭州庆春路嘉德广场等项目;2006年收购多项人工耳蜗专利,组成研发团队,并先后创建美国诺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研究生产人工耳蜗。现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方平的理念是:“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让听不见的人能够听见,让看不见的人能够看见,让站不起来的人能站起来”。
2015年,诺尔康获得科技部创业创新大赛生物医药行业的全国总冠军,从2006年开始,李方平从无到有,用了十年时间创立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自主研发人工耳蜗的医疗器械企业。他的成功既打破了国外对人工耳蜗技术的垄断,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听力障碍患者的治疗成本。作为曾经的“温州八大王”之一,李方平将近40年的创业历程也充分反映了浙商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
1980年代初,民营经济萌动,温州乐清县柳市镇一些有眼光、有胆量的弄潮儿,利用商品经济的流通落差率先致富。
他们中出了“八大王”:“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
胡宏伟在著作《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中写道:1982年初,全国性“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开始升温,乐清县委将“八大王”列为大案要案加紧查处。除了刘大源远走异乡,其他“大王”均被以“投机倒把”等罪名抓捕入狱。
“那时听到风声不对,周围人都让我赶紧逃。我说为什么要逃?做买卖改善生活犯什么错?”李方平告诉澎湃新闻(,结果,他因“投资倒把”入狱6个月。
“在牢里从夏天待到冬天,还以为要被杀头,没想到能活下来。”李方平说,出狱后他便只身离乡,前往上海,凭着积累的生意网,继续做老本行——电缆买卖。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供销员是流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很快,“八大王”被全部,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称他们为“信息专业户”、“农村经营能手”……
“刚到加拿大,语言不通,文化程度也低,只能开小超市、小饭店。过了几年,觉得很憋屈,待不住,经常回国。”李方平说,1996年,他回到杭州做房地产生意,开发了嘉德广场。
虽然在房地产业做得不错,但李方平发现高科技领域才是未来的方向。此后,他与专家合作,在美国和杭州设立诺尔康公司,专攻人工耳蜗研发。
“我做事情的决心比较大。30多年前是晚上睡火车过道、白天下车跑业务——现在还是有这股劲。”李方平说,他让家人留在加拿大,自己一心扑在人工耳蜗上,每年去加拿大的时间很少,以致于被取消了永久居留权。
“回头再看那段历史,还是觉得委屈,但有时再想想:没有那个事,可能我一辈子就在柳市卖低压电器,就不会做现在的人工耳蜗。”李方平告诉澎湃新闻,50岁再创业时,心态和年轻时不一样,“我是温州人,活着就要去赚钱——但不止赚钱,也想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相比,李方平更兴奋的是他的耳蜗已进入浙江省的“医保”,患者只需自费1.85万元就能用上,大大低于进口耳蜗20万元的价格。
“别人问我这么大年纪还创业累不累?我一点都不累,每天都很开心。多做几个人工耳蜗,就意味着少了几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比之前卖电缆、做房地产都高兴。”
15日晚,李方平因打破国外的人工耳蜗技术垄断而被授予“风云浙商”,当年的“螺丝大王”刘大源、“目录大王”叶建华也一同登台。
据了解,昔日的“八大王”,胡金林如今在柬埔寨从商,郑元忠的庄吉集团去年破产重组,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小本经营,还有的已去世,像李方平这样再回巅峰的再无一人。
一直走在创业路上的李方平,对创业环境的改变感受颇深:“30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政府对做生意有时是打击的;现在做生意,政府是主动提供支持。”
他的创业路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开发人工视觉、人工运动神经,哪怕我做不完,也要让后代继续做下去。”
很多人好奇,人工耳蜗是什么?事情还要从著名的温州“八大王事件”主角——李方平说起。
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以及“合同大王”李方平。之所以被称为“合同大王”,是因为他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合同。
“刚到加拿大,语言不通,只能开小超市、小饭店。过了几年,觉得很憋屈,待不住,经常回国。”李方平说,1996年,他回到杭州做房地产生意,开发建造了杭州庆春路上的嘉德广场和泰安嘉德现代城。
2005年开始,敏锐的李方平发现,温商靠着低成本谋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获得未来长足的发展。同时,已对房地产业有些厌倦的李方平,开始寻找新项目再创业。
“我做事情的决心比较大。30多年前是晚上睡火车过道、白天下车跑业务——现在还是有这股劲。”李方平说,他让家人留在加拿大,自己一心扑在人工耳蜗上,频繁地穿梭于美国、北京和杭州,以致被加拿大政府取消了永久居留权。
“回头再看那段历史,还是觉得委屈,但有时再想想,没有那个事,可能我一辈子都还在卖低压电器,就不会做现在的人工耳蜗。”李方平采访时曾说,他50岁再创业时,心态和年轻时不一样,“我是温州人,活着就要去赚钱——但不止赚钱,也要想着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从一名房地产商人转身人工耳蜗领域研发,是许多浙商想都不敢想的。这也难怪,在诺尔康问世前,全世界也只有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3个国家能够生产此类产品。中国人研制人工耳蜗40年来都未能突破这一僵局。
这几年,将技术转化成产品并不像李方平想象中那么顺利。“比如电路板集成,我们要把一张桌子大小的电路板集成到一块硬币大小的植入体里,还要确保产品能长期正常使用。”单单攻克这个难点,研发中心就花了两年时间。
2006年开始研发,2008年生产样机,2010年诺尔康生产的国产人工耳蜗问世,2011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植入体注册证……经过5年研发,诺尔康累计投入研发经费9000多万元,成为世界第四家、中国第一家实现了各年龄阶段全覆盖且全面产业化销售的人工耳蜗公司。
此后,诺尔康捷报频传:连续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中科院“科技助残计划”;2012年获得进入欧洲市场“门票”——CE认证;同年“人工视网膜”项目立项,进入研发阶段;2016年,一举拿下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产品被纳入5个省的医保报销范围;在西班牙完成了首例耳蜗手术;去年年底,技术团队还被评为“2016年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
“好多人问我这么大年纪还创业累不累?我一点都不累,我每天都特别高兴。我们多做几个人工耳蜗,就意味着少了几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比之前卖电缆、做房地产都高兴。”
涌金君第一次采访李方平,仍清晰地记得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人工耳蜗是一项能让人热泪纵横的医学技术。
他的手机里保存了许多聋哑儿童的照片,每一个聋人背后都有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每次看到耳聋的孩子在植入人工耳蜗后,打开机器听到声音的那一刻,我都激动得要掉眼泪”。
这几年来,为了完成多年来让更多人用得起人工耳蜗的梦想,李方平带着诺尔康连续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技助残计划”;与多个公益组织合作赠送产品。2016年初,诺尔康人工耳蜗正式纳入了浙江省医保,患儿家长只需自付1.85万元就能装上,保养费用也下降很多。这与一副进口耳蜗至少20万元的价格相比,已经大大降低。目前,已有包括浙江、安徽、河南、辽宁、江西等省均已将诺尔康人工耳蜗纳入医保范围。
从2009年植入第一例人工耳蜗至今,已经成功植入5000多例,帮助听障人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其中1000多台人工耳蜗免费捐赠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聋哑患儿。面对如潮好评,李方平却说,最骄傲的是,在诺尔康的价格冲击下,进口耳蜗也由每只25万元降至15万元。
面对国内这个保守估计就有6000亿元的人工耳蜗市场,李方平告诉记者,这只是他布局神经电子行业的第一步。眼下,诺尔康与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共同研发的高清晰人工视网膜也将进入人体临床阶段,偏瘫类疾病的电子刺激康复装置等神经电子产品的研发也在加速进行中。
“我的创业梦想是让听不见的人听得见,让看不到的看得见,让站不起来的人站起来,我这3个梦想,现在还只实现了一小半,我做不完就让子孙后代坚持做下去。”60多年前,麦克阿瑟曾说“老兵不死,他们只会悄然隐去”。对李方平来说,他的创业精神同样不会老去。
1980年代初,民营经济萌动,温州乐清县柳市镇一些有眼光、有胆量的弄潮儿,利用商品经济的流通落差率先致富。
他们中出了“八大王”:“五金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合同大王”李方平、“旧货大王”王迈仟、“目录大王”叶建华、“线圈大王”郑祥青、“电器大王”郑元忠。
胡宏伟在著作《中国模范生——浙江改革开放30年全纪录》中写道:1982年初,全国性“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开始升温,乐清县委将“八大王”列为大案要案加紧查处。除了刘大源远走异乡,其他“大王”均被以“投机倒把”等罪名抓捕入狱。
“那时听到风声不对,周围人都让我赶紧逃。我说为什么要逃?做买卖改善生活犯什么错?”李方平告诉澎湃新闻(,结果,他因“投资倒把”入狱6个月。
“在牢里从夏天待到冬天,还以为要被杀头,没想到能活下来。”李方平说,出狱后他便只身离乡,前往上海,凭着积累的生意网,继续做老本行——电缆买卖。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供销员是流通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很快,“八大王”被全部,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称他们为“信息专业户”、“农村经营能手”……
“刚到加拿大,语言不通,文化程度也低,只能开小超市、小饭店。过了几年,觉得很憋屈,待不住,经常回国。”李方平说,1996年,他回到杭州做房地产生意,开发了嘉德广场。
虽然在房地产业做得不错,但李方平发现高科技领域才是未来的方向。此后,他与专家合作,在美国和杭州设立诺尔康公司,专攻人工耳蜗研发。
“我做事情的决心比较大。30多年前是晚上睡火车过道、白天下车跑业务——现在还是有这股劲。”李方平说,他让家人留在加拿大,自己一心扑在人工耳蜗上,每年去加拿大的时间很少,以致于被取消了永久居留权。
“回头再看那段历史,还是觉得委屈,但有时再想想:没有那个事,可能我一辈子就在柳市卖低压电器,就不会做现在的人工耳蜗。”李方平告诉澎湃新闻,50岁再创业时,心态和年轻时不一样,“我是温州人,活着就要去赚钱——但不止赚钱,也想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相比,李方平更兴奋的是他的耳蜗已进入浙江省的“医保”,患者只需自费1.85万元就能用上,大大低于进口耳蜗20万元的价格。
“别人问我这么大年纪还创业累不累?我一点都不累,每天都很开心。多做几个人工耳蜗,就意味着少了几个听力障碍的孩子,比之前卖电缆、做房地产都高兴。”
15日晚,李方平因打破国外的人工耳蜗技术垄断而被授予“风云浙商”,当年的“螺丝大王”刘大源、“目录大王”叶建华也一同登台。
据了解,昔日的“八大王”,胡金林如今在柬埔寨从商,郑元忠的庄吉集团去年破产重组,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小本经营,还有的已去世,像李方平这样再回巅峰的再无一人。
一直走在创业路上的李方平,对创业环境的改变感受颇深:“30多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政府对做生意有时是打击的;现在做生意,政府是主动提供支持。”
他的创业路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开发人工视觉、人工运动神经,哪怕我做不完,也要让后代继续做下去。”